據《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2024)》數據,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已突破2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 2.4 億,相當于每6個中國人中就有1位受高尿酸困擾,痛風患者超過1466萬。據行業預測,這一領域的整體規模已具備沖擊千億級的潛力。但與這龐大需求形成尖銳對比的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具有"調節尿酸"功能聲稱的合規保健食品幾乎為零。這片承載著億萬患者健康期待的藍海市場,正等待開啟破局時刻。
高尿酸血癥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第四高",其患病率在過去十年間從10.1%飆升至14.0%,青年男性患病率更是高達32.3%。這種爆發式增長催生了特殊的消費現象,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90后"尿酸監測產品消費增長達255%,抖音平臺"降尿酸零食紅榜"類內容累計播放量超過5億次,無糖酸奶、原味核桃等普通食品被賦予降尿酸期待,暴露出巨大的市場空白。
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格局:一方面,非法添加屢禁不止。2025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通報多起食品中非法添加非布司他衍生物案件;另一方面,合規產品宣稱受限,企業陷入“研發有成果,落地無依據”的困境。
1丨政策曙光:關節健康功能的“方法論參照”
政策是國產降尿酸保健食品的“第一道閘門”,我國保健食品功能目錄實行嚴格的準入制,新功能從立項到入目錄平均需5-8年,但轉機已經開始顯現。
2025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有助于維持關節健康》征求意見稿,這是 2023年新功能評價細則實施后首個擬新增功能。雖未直接提及尿酸調節,但關節健康與痛風防治的強關聯性,為“調節尿酸代謝”功能的論證提供了方法論參考——該意見稿明確要求以人體試食試驗為核心依據,并配套發布技術指導原則,為后續目錄擴容奠定基礎。
2丨技術攻堅:從專利儲備到臨床驗證的跨越
技術是破局的“核心引擎”。國產企業已在降尿酸食品研發上積累大量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3-2025年間我國公開的"降尿酸""尿酸調節"相關食品專利達136項。技術路徑已從傳統“經驗型配方”轉向“精準化干預”:但從“實驗室成果”到“產業化產品”,仍需跨越“臨床驗證不足”的死亡谷。
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國內73項降尿酸干預性研究中,僅 6項涉及保健食品,且樣本量均未超300人。反觀西班牙Lit-Control產品,上市前已完成1200例受試者的多中心研究,且被歐洲泌尿學會指南引用,這種循證優勢正是國產產品的主要短板。
2025年2月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發布的《保健食品真實世界研究指南》提供了新路徑。通過收集真實消費場景數據,可將有效性證據積累周期從3-5年縮短至12-18個月,大幅加速技術轉化。
國產降尿酸保健食品的破局進度,取決于政策、技術、市場三大變量的協同程度。基于當前研發進度和政策環境,“調節尿酸代謝”功能或于2027年前進入公示階段,如政策審評與技術驗證"無縫銜接",申報企業提前布局臨床數據儲備,首個合規產品有望2028年前實現上市,為國產產品打開政策閘門。
政策端:政策變量是決定時間窗口的關鍵。"調節尿酸代謝"功能需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建立標準化的尿酸評價方法、明確功效判定指標(如血尿酸降低幅度、痛風發作頻率等)、制定針對不同人群的適宜量標準。這些工作若能在2026-2027年完成,將為產品審批掃清最大障礙。
技術端:技術成熟度決定產品競爭力。需要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一是功效成分的穩定性控制;二是量效關系的精準界定;三是安全性的長期驗證,特別是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評估。
市場端:市場培育速度影響產業回報周期。國產產品可借力三類渠道加速滲透:專業醫療渠道(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健康管理平臺、電商健康板塊。湯臣倍健通過萬人真實世界研究積累的數據已成為健力多產品的核心營銷素材,這種"循證營銷"模式值得借鑒。
2.4億患者的健康需求,正在推動降尿酸保健食品從邊緣市場走向行業焦點。龐大的患者基數、明確的消費需求、政策放開預期、技術儲備初步形成,先發企業有望獲得顯著優勢。對企業來說,當前階段的關鍵是:提前進行技術布局、探索真實世界研究應用、跟蹤政策動態、建立渠道關系。在政策閘門打開時,能夠第一時間推出合規產品。
早期布局者將在2030年2.4億患者的巨大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分享這場由政策、技術和需求共同推動的產業紅利。